【东枫】基于USRP的分布式6G近场通信小型蜂窝系统实验平台
本项目旨在利用USRP X310硬件平台,搭建一个分布式小型蜂窝网络实验系统近场波束成形多基站协作(Coordinated Multi-Point, CoMP)小区边缘干扰管理移动终端小区切换分布式MIMO低延迟联合感知(可选扩展)平台开放、可重构,可用于科研验证、协议开发、算法测试和标准前瞻性研究。打国际6G近场通信实验室的水准发高水平论文做国家级科研项目(自然科学基金,重大专项)开发原创近场通
“基于USRP的分布式6G近场通信小型蜂窝系统实验平台”
📋 简单描述:
- 以多台USRP X310/X410搭建一组小型分布式6G蜂窝基站。
- 基站之间共享时钟同步,但物理上独立布置(比如2米、5米、10米分散开)。
- 每个基站都能独立发送近场聚焦波束,同时多个终端可以接入,形成近场小区(Near-Field Cell)。
- 平台可以验证:
- 多基站联合波束成形(协作通信)
- 动态切换(用户在不同近场小区之间切换)
- 小区边缘干扰管理
- 近场MIMO+协作分集(CoMP)
📈 为什么这个点子厉害?
- 6G中强调"小基站"、“超密集部署”、“近场多点协作”,你的点子正符合。
- 分布式小基站在传统系统中很难做(要极低延迟同步),但USRP完全可以做到(10G/外部时钟同步)。
- 可以玩很多高级实验,比如:
- 分布式MIMO
- 小区切换延迟测量
- 多点到单用户的联合波束
- 未来可以扩展到:
- 联合通信与感知(ISAC,小基站探测用户位置)
- 近场RIS增强蜂窝(在小区边缘放智能超表面)
🛠 简单系统结构
控制PC
|
10G交换机 —— OctoClock同步
|
|—— USRP X310 #1 (基站A)
|
|—— USRP X310 #2 (基站B)
|
|—— USRP X310 #3 (基站C)
|
终端 (移动接收机)
每台X310通过10G网络与PC通信,共享10MHz参考,1PPS同步。
🛠 需要硬件
项目 | 型号/建议 |
---|---|
SDR主机 | 多台 USRP X310(或X410更好) |
同步器 | Ettus OctoClock-G |
10G交换机 | Netgear XS708T 或Cisco 10G Switch |
光模块+光纤 | SFP+ 10G光模块,OM3光纤 |
近场天线 | 定向天线/小型相控阵/透镜天线 |
移动终端 | 可选用滑轨/轮式移动平台 |
📚 这个点子适合做什么项目?
- 6G近场多基站联合通信研究
- 小型蜂窝系统仿真
- 近场MIMO + 动态小区切换实验
- 可发高水平会议论文(如 IEEE ICC, GLOBECOM)
- 科研项目申报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重大专项)
📄 项目名称
基于USRP的分布式6G近场通信小型蜂窝系统设计
1. 项目概述
本项目旨在利用USRP X310硬件平台,搭建一个分布式小型蜂窝网络实验系统,支持6G近场通信特性,包括:
- 近场波束成形
- 多基站协作(Coordinated Multi-Point, CoMP)
- 小区边缘干扰管理
- 移动终端小区切换
- 分布式MIMO
- 低延迟联合感知(可选扩展)
平台开放、可重构,可用于科研验证、协议开发、算法测试和标准前瞻性研究。
2. 系统总体架构
【简化示意图】
+-----------+ +-----------+ +-----------+
| 基站 A | | 基站 B | | 基站 C |
| USRP X310 | | USRP X310 | | USRP X310 |
+-----------+ +-----------+ +-----------+
\ / \
+------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
|
10G交换机(带OctoClock同步)
|
控制PC (服务器)
|
移动终端 (USRP B210 or 其它)
3. 详细模块划分
模块 | 主要功能 | 关键指标 |
---|---|---|
USRP基站节点 | 发送近场定向波束信号,协作MIMO | 发射频率 2.5–6 GHz,中频或上变频毫米波 |
控制PC | 统一控制所有基站节点发射/接收调度 | 支持10G大带宽流量,时间同步管理 |
10G交换机+同步器 | 保障所有USRP节点同步收发时钟 | 精度10ns以内 |
终端节点 | 接收多基站联合信号,进行切换、合并 | 支持高速移动(>10cm/s)测试 |
移动平台(可选) | 测试移动小区切换(handover)性能 | 轨道滑轨或轮式移动 |
4. 核心子系统设计
4.1 无线信号处理模块
- 基带信号生成:QPSK/16QAM/64QAM调制
- 上层协议仿真:简化版MAC/PHY控制
- 波束赋形:可控相位与幅度权重生成
- MIMO预编码器:Zero Forcing(ZF),MMSE预编码
- 功率控制:动态功率调整支持移动终端跟踪
4.2 网络调度模块
- 时分同步:所有USRP共享外部10MHz参考 + PPS
- 数据调度:集中式控制/分布式调度两种模式切换
- 小区切换机制:根据RSSI/SINR动态选择基站
4.3 信道测量模块
- 近场信道扫描:实时测量CSI(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)
- 小区间干扰检测:小区交叠区动态测试
- 移动终端轨迹感知:记录移动端实时SNR/RSSI曲线
5. 核心实验项目规划
实验项目 | 实验目的 | 备注 |
---|---|---|
近场波束成形实验 | 验证近场聚焦能量增强 | 多基站独立测试 |
多基站联合波束实验(CoMP) | 测试双基站联合传输增益 | 同步发送 |
小区切换延迟测量 | 测量切换时间及数据丢失率 | 移动终端平台配合 |
小区边缘干扰实验 | 研究干扰管理与协作传输 | SINR测量 |
分布式MIMO容量测试 | 测试分布式阵列下空间复用度 | 多流同时传输 |
6. 系统关键技术指标
指标 | 目标数值 |
---|---|
发射带宽 | ≥ 100 MHz |
近场通信距离 | 0.1–1米(室内环境) |
同步精度 | < 10 ns |
小区切换时延 | < 1 ms |
单终端最大吞吐量 | > 500 Mbps(根据调制方式可调) |
小区总吞吐量 | 可扩展到 1–2 Gbps |
7. 未来扩展方向
- 近场联合通信感知(ISAC)融合模块
- RIS辅助近场蜂窝系统(添加智能反射表面)
- THz频段分布式小型蜂窝(超高带宽测试)
- AI/ML自适应小区调度(机器学习动态波束管理)
📌 总结一句话:
这个系统一旦搭起来,可以直接做到:
- 打国际6G近场通信实验室的水准
- 发高水平论文
- 做国家级科研项目(自然科学基金,重大专项)
- 开发原创近场通信协议栈
📄 【十三】各模块详细功能划分表格
系统按功能划分模块,细化到每一块具体负责什么,便于实现和分工。
模块 | 子模块 | 主要功能 | 输入/输出 |
---|---|---|---|
1. 控制PC端软件 | 采样率、频率配置 | 配置USRP发射接收参数 | 采样率、中心频率 |
调度模块 | 统一分配发射时隙、接收时隙 | 基站时隙指令 | |
波束控制模块 | 控制基站相位权重表 | 权重矩阵 | |
小区切换管理模块 | 终端移动时重新选择连接基站 | 切换信令 | |
实验数据记录模块 | 实时记录RSSI、SINR、BER、时延数据 | CSV/数据库 | |
2. 基站节点(USRP X310) | 发射模块 | 基带上采样、调制、波束形成、发射 | IQ信号 |
接收模块 | IQ采集、初步信道估计 | IQ信号 | |
同步模块 | 10MHz参考和PPS同步校验 | 同步信号锁定 | |
3. 搬频模块(可选) | 上/下变频 | 将中频信号搬移至毫米波频段 | 射频信号 |
4. 移动终端节点(USRP或简化接收机) | 信号接收 | 接收并解调信号 | IQ样本 |
信道测量模块 | 测量链路质量指标,如SNR、延迟 | 测量数据 | |
移动控制模块(可选) | 移动轨迹规划、移动速度控制 | 控制指令 |
📄 【十四】开源协议栈推荐(适配6G近场实验)
目标:改造现有开源无线协议栈,让它支持近场通信的小区、近场MIMO、联合波束等功能!
1. OAI(OpenAirInterface)
- 📚 项目地址:https://openairinterface.org/
- 📡 OAI是一个完整的4G/5G NR协议栈(包括核心网EPC/5GC + RAN)
- 📡 支持USRP X310直接运行(通过UHD驱动接口)
- 📡 支持独立的gNB+UE实验
怎么改造?
原功能 | 近场扩展 |
---|---|
传统宏蜂窝通信 (大基站) | 缩小到超小小区(近场蜂窝,覆盖1–2米) |
远场MIMO | 加入近场MIMO信道估计模块(spherical model) |
波束赋形支持 | 扩展到近场波束聚焦权重生成 |
小区切换 | 调整为超短距离小区切换策略 |
小技巧:OAI中的
physical_layer
模块修改beamforming.c
部分,可以插入你自己控制的近场波束指令集!
2. srsRAN(原名srsLTE)
- 📚 项目地址:https://github.com/srsran/srsRAN_Project
- 📡 极其轻量,适合自己快速修改实验
- 📡 支持USRP X310直接收发
- 📡 可选模块灵活,易于裁剪
怎么改造?
原功能 | 近场扩展 |
---|---|
单用户LTE/NR信号生成 | 改成近场多用户MIMO信号 |
基带处理模块(PHY) | 加入球面波近场信道估计补丁 |
小区切换逻辑 | 加入基于RSSI动态切换,时间尺度毫秒级 |
PHY链路测量 | 记录极近场时延变化(精度提升到ns量级) |
小技巧:srsRAN中
phy/pusch
模块可以直接在I/Q调制前插入你的近场波束赋形矩阵!
3. 对比推荐总结
项目 | OAI | srsRAN |
---|---|---|
协议栈完整度 | 5G NR端到端完整 | 轻量版LTE/NR,易改 |
易修改性 | 中等(代码较复杂) | 高(代码清晰简洁) |
社区支持 | 活跃,官方论坛活跃 | 活跃,GitHub活跃 |
适合用途 | 全面部署研究 | 快速实验验证 |
🔥 如果你想做“系统级近场蜂窝小区仿真 + 多小区小区切换” —— 推荐用OAI;
🔥 如果你想做“快速验证近场MIMO链路 + 波束成形效果” —— 推荐用srsRAN。
📌 小结
✅ 你可以基于OAI或srsRAN直接起步,结合USRP X310搭建6G近场小型蜂窝系统;
✅ 协议栈侧重点可以根据你的需求(完整系统or快速链路)灵活选择;
✅ 改造内容主要集中在近场信道处理、近场波束控制和小区切换机制。
【十五】OAI / srsRAN 协议栈近场改造实施步骤
我分别讲,先是通用步骤,再细化到OAI和srsRAN的差异点。
📋 通用近场改造大步骤
Step 1:切换到小型蜂窝模式(小区规模)
- 修改小区参数配置(小区尺寸)
- LTE/NR标准通常最小小区是75m-100m,要改成2–5米。
- 配置文件(比如
enb.conf
/gnb.conf
)中:- 小区功率降低(20–30 dBm ➔ 0–10 dBm)
- 调整小区半径(cell radius),例如改成
5m
Step 2:近场信道建模替换
- 标准协议栈假设远场平面波信道。
- 需要替换成近场球面波信道模型:
- 计算每根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真实距离 (d_{m,n})
- 根据近场信道公式生成(h_{m,n})
Step 3:近场波束成形接口插入
- 在PHY物理层(调制/发射前)插入自定义波束赋形处理。
- 控制每个天线发射的幅度与相位,形成聚焦波束。
- 可以在PHY TX链路中插入如下步骤:
符号映射 ➔ 波束赋形处理 ➔ IFFT ➔ 发射
Step 4:小区切换逻辑优化(移动性)
- 标准协议切换是根据远距离路径损耗变化切换。
- 近场实验中,需要根据极小空间内RSSI/SINR变化触发切换。
- 修改RRC层的handover决策:
- RSSI变化阈值(小到1~2 dB)
- 切换延迟时间(小于1ms)
📚 OAI特有改造点
模块 | 文件位置 | 修改内容 |
---|---|---|
PHY层 | openair1/PHY/TOOLS |
修改modulation.c ,添加波束赋形 |
MAC层 | openair2/LAYER2/MAC |
适配小区调度参数(小区半径、功率) |
RRC层 | openair2/RRC |
调整切换触发逻辑、测量报告周期 |
配置文件 | targets/PROJECTS/CONF/gnb.conf |
小区尺寸、功率参数配置 |
📚 srsRAN特有改造点
模块 | 文件位置 | 修改内容 |
---|---|---|
PHY TX处理 | srsran/phy/upper/ |
修改tx_processor.c ,加波束赋形处理 |
小区配置 | srsran/enb/enb_config.c |
设置小区半径、功率 |
切换管理 | srsran/rrc/rrc_handover.c |
改切换条件(RSSI/SINR小幅变化) |
配置文件 | config/enb.conf |
小区参数设定 |
【十六】基于近场信道的波束赋形算法Python示例
下面是一个可以直接跑的波束赋形脚本,
输入天线阵列、终端位置,输出每个发射天线的幅度+相位权重。
near_field_beamforming.py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# 参数设置
freq = 60e9 # 信号频率 60 GHz
c = 3e8 # 光速
wavelength = c / freq
Nt = 8 # 发射天线数
d_ant = 0.5 * wavelength # 天线间距 (λ/2)
# 构建线性阵列天线位置 (沿X轴)
tx_positions = np.array([[i*d_ant, 0, 0] for i in range(Nt)])
# 用户位置 (焦点),在前方 0.5m
user_position = np.array([0.5, 0, 0.3])
# 计算每根天线到用户的距离
distances = np.linalg.norm(tx_positions - user_position, axis=1)
# 计算相位补偿
phases = -2 * np.pi * distances / wavelength
weights = np.exp(1j * phases) # 幅度为1,相位按补偿设置
# 绘制权重相位
plt.figure()
plt.stem(np.angle(weights))
plt.title('近场波束赋形每根天线相位 (弧度)')
plt.xlabel('天线编号')
plt.ylabel('相位(rad)')
plt.grid(True)
plt.show()
# 输出
print("发射权重(幅度相位):")
for i, w in enumerate(weights):
print(f"Antenna {i}: Amplitude={np.abs(w):.2f}, Phase={np.angle(w):.2f} rad")
📋 说明
- 输入阵列天线位置,目标焦点位置。
- 输出每根天线需要设置的幅度/相位权重。
- 可以把这个权重应用到发射链路(比如OAI/srsRAN中的PHY层)来实现近场聚焦。
🎯 现在你的装备情况更新:
内容模块 | 完成情况 |
---|---|
OAI/srsRAN近场改造步骤 | ✅ |
基于近场信道的波束赋形算法 | ✅ |
可用于插入PHY层处理流程 | ✅ |
可扩展到小区切换+多基站协作 | ✅ |
📄 【十七】完整的6G近场通信 + 小型蜂窝实验流程指南
1. 实验目标确认
✅ 搭建一个分布式6G近场小型蜂窝系统平台。
✅ 验证以下核心能力:
- 近场波束成形与聚焦
- 多基站联合传输(CoMP)
- 移动终端小区切换
- 近场MIMO链路吞吐率测试
- 小区边界干扰管理
2. 硬件准备清单
设备 | 型号 | 数量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
SDR主机 | USRP X310 | ≥2台 | 用于基站节点 |
移动终端 | USRP B210或X310 | 1台 | 接收测试 |
同步时钟 | OctoClock-G | 1台 | 提供10MHz+PPS参考 |
10G交换机 | Netgear/Cisco | 1台 | 连接PC与各USRP |
控制服务器 | Linux PC (10G网卡) | 1台 | 配置+控制 |
光纤模块/线 | SFP+ 10G | 若干 | USRP–交换机连接 |
天线 | 定向天线或相控阵 | 每台USRP配备 | 用于近场通信 |
滑轨平台(可选) | 滑轨或机械臂 | 1套 | 实现终端移动实验 |
3. 软件环境准备
软件 | 版本建议 | 用途 |
---|---|---|
UHD驱动 | 4.4或更高 | USRP底层控制 |
GNU Radio | 3.10 | 信号处理与调试 |
OAI或srsRAN协议栈 | 最新开发版 | 通信协议实验 |
Python + NumPy + Matplotlib | 3.10+ | 仿真与波束赋形 |
MATLAB(可选) | R2023b | 后期分析 |
4. 搭建硬件系统连接
步骤:
- 将每台USRP通过10G光纤接入交换机。
- 控制PC接入同一交换机,并配置IP地址。
- 使用OctoClock给所有USRP输入10MHz参考和PPS信号。
- 天线固定好,保证方向一致。
- 终端USRP单独放置,可滑动以模拟用户移动。
✅ 完成后,用uhd_usrp_probe
检查所有USRP锁定了外部参考(locked = true
)。
5. 配置系统参数
- 配置中心频率,比如2.5 GHz(搬频器搬到60 GHz可以后续添加)。
- 配置发射增益,起步建议 0–10 dB(近场功率太高容易过饱和)。
- 设置采样率,比如100 MSps。
- 设置基带调制方式(初期可以用QPSK或16QAM)。
✅ OAI或srsRAN修改配置:
- 小区半径缩小到 2–5米。
- 小区功率控制低于10dBm。
- 切换门限(RSSI/SINR)调整到小数dB级别。
6. 加入近场功能模块(关键)
- 在PHY层增加波束赋形权重应用(见前面的赋形算法)。
- 在链路管理层启用小区快速切换逻辑(毫秒级反应)。
- 加入CSI测量接口(实时记录信道矩阵变化)。
- (可选)加入移动终端轨迹记录模块。
7. 开展实验项目
实验编号 | 项目名称 | 步骤简述 |
---|---|---|
EXP-1 | 近场波束成形聚焦实验 | 控制发射权重,移动终端测量聚焦能量变化,绘制热力图 |
EXP-2 | 多基站协作传输实验(CoMP) | 双基站同步发射,测量接收增益与独立发射比较 |
EXP-3 | 小区边界干扰测试 | 在小区交界处测量SINR变化 |
EXP-4 | 移动终端小区切换实验 | 终端移动跨小区,记录切换延迟和丢包率 |
EXP-5 | 近场MIMO吞吐量测试 | 多发多收(MIMO),测量容量曲线与误码率 |
8. 数据采集与处理
- 实验期间实时保存:
- 接收信号强度 (RSSI)
- 信噪比 (SNR/SINR)
- 接收数据流量
- 小区切换事件日志
- 保存格式:
- 建议CSV或HDF5格式,便于后续MATLAB/Python处理
✅ 采集样例脚本:
uhd_rx_cfile --file rx_data.dat --duration 10 --rate 100e6 --freq 2.5e9
9. 后期分析任务
- 绘制焦点能量热力图(近场波束成形效果)
- 生成吞吐率–距离曲线(小区中心到边界)
- 小区切换延迟统计直方图
- 多基站协作提升增益分析
10. 常见问题与排查指南
问题 | 可能原因 | 解决办法 |
---|---|---|
收发不同步 | 10MHz参考锁相失败 | 检查OctoClock连线,确保PPS正确触发 |
切换延迟高 | RRC层切换门限设置不合理 | 调小门限,增加切换频率 |
波束焦点漂移 | 天线阵列排列误差 | 精确测量天线位置,修正 |
接收信号失真 | 发射功率过高导致非线性失真 | 降低增益,调整发射功率 |
🔥 到这里,你的实验体系已经完整了!
✅ 从硬件搭建、软件配置、协议栈改造,到实验执行、数据处理、性能评估。
✅ 每一步都有工程标准,保证你可以顺利落地,并且具备后续发表论文、申请项目、开题答辩的完整支撑!
📄 【十八】6G近场通信小型蜂窝 – 小区切换实验流程(超细版)
1. 实验目的
验证移动终端在近场小区环境下的小区切换机制性能,包括:
- 切换延迟
- 切换可靠性
- 切换过程中吞吐率变化
- 切换引起的丢包率
2. 硬件配置
项目 | 说明 |
---|---|
基站节点 | 至少2台 USRP X310 |
移动终端 | 1台 USRP(可以滑动或移动) |
同步时钟 | OctoClock-G 保证各节点同步 |
滑轨平台 | 控制移动速度,模拟终端移动 |
3. 软件配置
- 基于 OAI 或 srsRAN 修改的小区切换逻辑。
- 切换判决参数配置:
- A3事件触发门限:小区信号质量差异门限设置小(1–2 dB)
- 测量周期:50ms或更短
- 切换延迟配置:目标小于1 ms
4. 实验环境设置
- 两个小区A、B物理部署间隔5米以内。
- 小区中心信号功率配置一致(比如0 dBm)。
- 确保小区重叠区约1–2米。
✅ 终端起始位置靠近A小区,移动到靠近B小区。
5. 实验步骤(超细版)
Step 1:基站节点初始化
- 配置A、B小区频率、带宽、发射功率。
- 确保小区广播信号正常(同步信号、广播信道SIB1发送正常)。
Step 2:终端连接A小区
- 手动/自动注册到小区A。
- 确认连接成功(RRC Connected状态)。
Step 3:启动数据业务
- 下行持续数据流(例如UDP CBR流,100Mbps)。
- 记录起始吞吐率、时延。
Step 4:开始移动
- 移动平台以恒定速度(如0.2 m/s)移动终端。
- 进入小区交叠区。
Step 5:触发小区切换
- 终端测量到B小区信号质量优于A小区。
- 触发A3事件 ➔ 启动切换程序 ➔ 完成切换到B小区。
Step 6:记录切换全过程
- 切换起始时间(A3事件触发时刻)
- 切换完成时间(RRC连接完成到B小区时刻)
- 切换过程中吞吐率变化
- 切换期间丢包数、时延抖动
Step 7:持续移动
- 可反向移动,进行多次A⇔B切换,获取统计数据。
📋 小区切换评价指标体系(标准版)
指标 | 定义 | 目标要求 |
---|---|---|
切换成功率 | 成功切换次数/总切换尝试次数 | ≥ 95% |
切换延迟(ms) | 切换完成时间 - 切换启动时间 | ≤ 1 ms(近场目标) |
切换过程中吞吐率下降比例 | 切换期间吞吐下降最大幅度/原始吞吐率 | ≤ 30% |
丢包率(%) | 切换期间丢失的数据包数量/总包数 | ≤ 5% |
SINR变化曲线 | 小区交叠区测量SINR随位置变化曲线 | 连续平滑过渡 |
切换引起的时延抖动(ms) | 切换期间数据包到达时延变化范围 | ≤ 2 ms |
🔥 补充实验优化小技巧
- 使用定时触发记录(比如滑轨位置到达时打点)。
- 使用速率自适应UDP流,避免链路崩溃。
- 测量时多次往返,统计平均+方差,数据更稳。
🔥 到这里为止
✅ 你现在拥有了一个完整工程级的:
- 小区切换实验流程(每步清晰)
- 小区切换评价标准(每项指标量化)
⚡ 总结你的整体装备状态:
内容模块 | 完成情况 |
---|---|
X310小型蜂窝搭建方案 | ✅ |
协议栈近场改造步骤 | ✅ |
波束赋形算法Python版 | ✅ |
小区切换实验流程超细版 | ✅ |
小区切换指标体系 | ✅ |
更多推荐
所有评论(0)